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将中原地区再次统一。宋朝可以说是继承了唐朝的大部分制度,虽然宋朝并没有唐朝全盛时期那样的名声与威望,但是宋朝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上,实际上要比唐朝更加的先进。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资料图片)
但除此之外,北宋在一个问题上却是有着说不出的痛,那就是国防军事。北宋开国的处境其实不太妙,虽然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再次形成一个统一的汉人政权,可环顾四周,却依旧是豺狼虎豹,西边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北边有辽国,可能稍一懈怠就会被外族入侵导致灭亡。
事实上,北宋的兵员并不少,其国防弱,都是被各种情况牵制的缘故,可以说是有苦说不出。
北宋国防的先天地理缺陷,导致无险可守
北宋建立的时候,辽国早已建国50多年,由于五代十国时候的乱局,导致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这对于俯首称臣的后晋国主石敬瑭而言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中原地区的安全却是后患无穷。辽国从此占据了北方的险要之地(居庸关、山海关等),而中原再没有了可以抵抗的天然屏障,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辽国的铁骑之下。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北宋开国后,宋太祖赵匡胤考虑到全国尚未全部统一,而北方外族却在虎视眈眈,因此更加需要依仗军队,所以他不敢裁军,也不能裁军。可问题来了,军队都是人组成的,人是不能不吃饭的,当时大部分的军粮都是从长江流域通过京杭大运河的通济渠输送到中原的,中原地区并没有足够的军粮。
于是,考虑到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为了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运粮,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宋太祖不得不建都在京杭大运河附近的开封。宋太祖当然也知道建都洛阳应该是更好的选择,这样至少北边和西边都还有险可守,可这样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自己也说,等以后国家太平了再西迁国都。
北宋的国都汴京(开封)
这真像是上天和北宋开的一个玩笑,北方无险可守,而宋太祖又不得不建都开封,这样只要辽国愿意,骑兵从北南下,几天功夫就可以直达黄河,一渡黄河,开封就完蛋了。
澶渊之盟后的一段时期,朝廷鼓励北方的农民开垦沟渠,并在沟渠旁种榆树和杨树,希望借此可以抵御辽兵的大队铁骑,可人家也不傻,隔一段时间来毁坏一次,终究还是没建立起来丝毫屏障。
宋朝优质国防资源的短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既然建都开封,粮草是没问题了。可是马匹呢?武器和盔甲呢?这些才是作战真正要倚重的东西,尤其是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机动性能更加要出色才行。
但是不好意思,中原地区并没有优质的这些资源。上等的好马需要在高寒地区才能够出产,只有在水草肥美的地方,高寒的地方成群放养,才能养出耐力好而且高大的骏马。可惜,这样的地方中原地区没有,也就是代表北宋没有。那哪里有呢?辽国有一处,西夏有一处。
配备精良的辽国骑兵
还有精良的铁矿,也都在东北塞外,北宋没有。两个最重要的资源,一个保证了军队的机动性能,一个保证了士兵的攻击防御性能,北宋一个都没有,所以优质国防战略资源这一块,北宋是欠缺的,弱势明显。
对于军队军人的管理:养而不用,矫枉过正
宋太祖死后,其弟弟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哥哥遗志,出军向北收复领土,但是却被辽国打败了。这一败,就导致北方地区形势更加危急了,本来不打的话还可以厉兵秣马,这一打打输了,后面岂不是全是被动了。所以再不敢贸然出兵,也不敢裁兵,如果要打就只许胜不许败,一败就只能退到黄河边上,国本就动摇了。
总结
宋朝的国防位置和资源先天弱势,这是导致它不得不养兵,却又不能轻易用兵的主要原因;同时养兵的同时又要防止军人内乱的发生,所以就刻意打压军人地位,导致军人越养越散,终究是不能派上用场了。
因为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宋朝没有好好体现出来。
军人养而不用
如此情况下,宋朝就变成了养兵又不能打仗,那兵的作用就小了。同时又吸取唐朝末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军人权力过大导致祸乱的教训,不敢给将领太多的实权,生怕又重演造反的灾祸,于是矫枉过正,尽力抬高文人的地位,打压军人的地位。民间就流传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话语,就形象地揭示了宋朝军人的地位。
宋朝重用文臣
军人地位不高,又得不到重用,又无仗可打不能立功,逐渐的跋扈懈怠了起来,但宋朝因为国防先天羸弱的关系,又不得不养着这批军人,好生的伺候着,给予优待。养了文官又得养武官,朝廷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朝廷的负担最终也还是转嫁到了百姓的身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