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刚报完考的克莱汤普森。(我现在18岁零一个月,年龄很小,希望"经历过的"各位喷这点时记得指出我文章哪里说得不对,谢谢)今天来谈谈我对张雪峰的一些看法。
张雪峰为什么能火?
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一种“流量密码”,就是“为普通人说话”。使用这种“密码”的网红们知道,广大“普通人”是互联网流量的主要来源。因此他们打着“为普通人好”旗号,吸引“普通人”为他们的理论摇旗呐喊,然后赚的盆满钵满。不用说大家也能想到,食品行业的辛吉飞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网红的特点。
(资料图片)
首先,他们把“普通人”与“人上人”、“资本家”、“专家”分开对立,并标榜自己代表“普通人”的利益,却不考虑言论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人利用 这种矛盾使人民产生出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为自己的言论引流,丝毫不顾及自己网红身份发出的言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有关“普通人”与“专家”“资本家”的问题,专家的话都是“何不食肉糜”吗?(鸽了,下期再说)
比如辛吉飞有没有想过,自己毫无根据地批评食品添加剂有害,是不是会导致一些合理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受害,而在配料表、食品名称上做了手脚的企业却因此获利呢?如果一个企业只是把一些不需要添加剂、防腐剂的食品写成无添加,价格上涨很多却受到追捧,那么“普通消费者”们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了呢?(这里甚至不需要考虑添加剂是否确实有害,即使真的有害,他应该讲清楚害处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国家允许等问题。他应该打假的是标榜无添加的产品,因为有添加剂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张雪峰和他大同小异。有些学科是“精英学科”,比如历史,只有一小部分历史毕业生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剩下的有一部分可以成为历史老师,培养出下一代历史毕业生,再剩下的只能从事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很多重要的基础学科比如生物科学、化学包括医学也是如此。按照张雪峰的理论,“普通人”不应该报考这些专业,因为“挣不到钱”。我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张雪峰这种言论对社会的影响多么恶劣。一个是有些人所谓“高高在上”的角度。一个专业存在就有意义(新京报评)生物学等专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人学这些专业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这个大家都懂,我不过多分析。另一个却是真正站在普通人利益上的。小说《三体》中有这样的片段,两个老人一起看电视,一个要看国际大事的报道,另一个认为国际上什么大事也没有自己退休金重要,第一个老人却说国际上的大事对退休金的影响可不止一点半点。这里的第二个老人的思想很像如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扁平、功利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张雪峰带起的风气会对普通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专业“挣钱”、“好就业”是因为求大于供,如果大量考生听了张雪峰的话涌入“好就业”的专业,那么就会导致供大于求,一定有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恰恰就是那些家里没资源,没有按照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报考,只是听了张雪峰的建议报考自己不擅长的“热门”专业的考生!同时,一个专业“热”了,就会有大量院校不顾教育质量争相开设这个专业,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反倒会使这个专业走向衰败,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更是无所适从,如此看来,张雪峰真的是为了“普通人”好吗?
n天后补:这里的涌入热门专业导致供大于求确实是不对的,涌入热门专业只会导致分数线增高,这个确实,但院校争相开设是一定的,学校为了招生(挣钱、提高排名)会开设没有底蕴的热门学科(写到这里时,作者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被软件工程专业录取了,专业分数线涨了将近10分,害,希望刚才说的都是p话。)不过我认为会有人找不到工作的结论没有问题,我们想象,有一位考生擅长文科,数学物理很差(偏科是“大多数”人的状况,什么都好的不在张雪峰讨论范围内)然而他报考了张雪峰推荐的信息安全专业(这个专业需要学习密码学、计算机语言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内容)而没有报考自己擅长的文科专业。我们假设这个文科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百分之十,考研率百分之十。“有发展的”是百分之十九 。信息安全本科就业率百分之八十,考研率百分之三十。“有发展的”是百分之八十六。看上去这个考生报对了,照张雪峰说报了个“好”专业。但是!注意这个考生他不擅长数学,如果学别的理科或理工科专业他数学可能会挂科但只要肯学(付出很多努力)他同样能顺利毕业,并从事相关工作。但他选的信息安全他密码学学不明白,他能否胜任信息行业的工作呢?他极有可能成为那没有出路的百分之十四中的一员。
这里我认为张雪峰的观点错误在于,从功利的角度计算专业的“收益”时,没有考虑成本问题。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他可以得到互联网行业的一手信息,可是他始终没有选择投资互联网产业。因为他知道当时互联网公司在他的能力圈以外,即使有看上去很好的机会,他也不出手。这就是:要将自己的能力、经验、天赋等考虑进成本中去,你是一只鸭子,你就不要想着树上的果子甜,然后和猴子比爬树。旁边的水塘看上去快干涸了,但你仍然能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我这个比喻很奇妙吧……
补: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排除了不满冷静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专业不好”其实是无稽之谈。我举个例子,A专业本科就业的毕业生100000人,对口就业岗位5000人。“就业率”5%。B专业本科就业的毕业生6000人对口岗位也是5000人,就业率83%。甚至之前还听说有个“景泰蓝修复”专业,导师意外去世了,他唯一一个学生直接被尊为学术泰斗。那这个就业率就是绝对的100%了。看上去A专业就业率低,B专业就业率高,A专业“不好”,B专业“好”,可如果A专业学习更加简单,B专业学习困难,或者A专业学费较低,仅从功利的角度考虑,这些是否应该考虑到“成本”中去呢?想想殡葬、景泰蓝修复等专业,就业再好会有很多人学吗?另外如果A专业的学生后悔报考A专业,即使他们让时空倒流集体报考B专业,请问就业会好吗???(开个玩笑)市场对每个专业的供需关系是无法预测的,上世纪报考大热的土木、金融等专业的学生现在面临降薪甚至裁员。张雪峰怎么就有自信说某专业就业好某专业不好?还是说,他自己也知道无法预测,却只是危言耸听来赚取流量?
有关张雪峰与“焦虑”的问题,是张雪峰制造了焦虑吗?(鸽了,下期再说)
其次,他们说话及其偏激,了解不足却装出风趣幽默的感觉来避重就轻。我们可以看到,辛吉飞在描述食品添加剂的坏处时经常使用一些诸如“头发掉光光”,“撒尿都黑的”等词语。很明显,食品添加剂即使有危害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他的话明显偏激。辛吉飞并不知道食品添加剂究竟是否有害,害处究竟多大,而是先入为主的认为一定有害,说道具体害处时他说不出来,只好用这些话搪塞,而观众会以为辛吉飞了解的很清楚,只是通过夸张“幽默”的词语来警示。再看张雪峰,他只是粗浅的了解一些某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等想当然的认为专业“不好”断言“别报”。提到具体原因时他就说些危言耸听的话,例如“家里没资源就别报”(金融)“没有底线的工作”(空乘)“喝水(酒)能力怎么样”(国际关系)甚至是“我家孩子想报就把他打晕”(新闻学)等。我们知道即使有的行业风气较差,但并不意味着该专业所有毕业生(注:普通毕业生)都会面临张雪峰所说的环境,即使只考虑有大学教师这个行业存在,张雪峰的话也不能说对。然而张雪峰并不真正了解某行业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只能用这些话来糊弄观众。例如提到金融学时他一再强调家里有资源十分重要,学习好坏不重要,理工科也可以从事金融行业,但他并没有讲清楚金融毕业生究竟从事什么工作,薪资如何,带资源的人是什么岗位,待遇是什么样。(注意:他声称自己的的服务对象是“普通人”,是像他一样的“农村人”、“穷苦人”,他们对这些他“隐晦”了的东西应该不了解才对)金融学习对能否胜任金融工作不重要究竟从何说起他也一点没题。只是一再暗示行业风气差。这样观众自然以为张雪峰十分了解“内幕”,只是幽默夸张地向大家表示而已。
n天后补:我从高考前就开始接触张雪峰的视频,里面提到金融学的不在少数,但可笑的是,即使我看了这么多“介绍”,“讲解”金融学的视频,我仍然不知道张雪峰口中的“金融行业”从业者究竟是做什么的……
有一次我和我的妈妈一起看张雪峰有关金融的视频,张雪峰在视频中直呼“家里没有条件不要报金融”,“女孩长得好看报,还得放得开”。我妈看完很感叹地说“是啊,说得太真实了,现在的行业就是这样,没有办法的。”我当时就问我妈“他说的金融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每天就只负责拉投资吗?那大部分人不会自带投资,他们去哪里拉呢?是打电话推销保险那种吗?还是在银行前台?拉来投资后谁负责管理呢?比如买基金还是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是谁来负责呢?负责这个的人是什么专业的?”我妈只能表示她对具体情况也不了解。【肯定有人会说“你这个问题很没水平,金融从业者就是做********的”可是我想说,对于贫苦人民是有信息差的,你认为很容易得到的信息贫苦人民是得不到的,贫苦人民是不知道行业内幕的,你真是何不食肉糜!你看,扣帽子很容易吧。】我认为这很能说明问题,我的母亲,就是张雪峰所说的普通民众,月薪两千左右的售货员。她身边也没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她连金融学学什么都不知道!你给她讲行业内幕,还说得十分夸张,并且“隐晦”,你认为她能真正理解你的意思吗?
关于张雪峰是否偏激,我想起了之前有报考杂志邀请一位审计学研究生介绍审计专业。她说:“我学了八年审计,可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审计究竟是什么。”而张雪峰有关审计的视频标题是这样的《审计和会计,傻傻分不清?这差别可大了,张雪峰50秒给你整明白!》(某音账号:张雪峰爆笑课堂)视频里是这么说的:会计是做账的,审计是查账的,两者正好相反。就这么一句有用的,就五秒,就“整明白”了,剩下几十秒在推销自己的课程,说自己课程中讲的很详细……(有人说人的思想就像一个圆,圆越大,接触到的就越多,就越会感觉自己懂得很少。不知道用在这里是否合适。)
剩下的以后再说。
NNNN天后又补:我想到之前一段有关“社会利益”的一个比喻:一群人在剧场里看戏,一个人站起来了,看得更清楚了,可这无法推广到全体。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群学生坐在教室里看电影,前排的看得最清楚,坐在后排的即使身高较高,也难以避免的被挡上。比较正确的做法是,让前排坐矮个子后排坐高个子,但我们刚说过,高个子在后排也可能被挡上,高本来是人家先天的优势,他们肯定不会同意集体坐后排。但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前排坐矮的凳子后排坐高的,或者把教室改成阶梯教室。如果换凳子那势必有人站起来,还要到处走,一定会遮挡住后面人的视线,所有人一起换只能导致谁也看不好电影,所以负责管理的班主任只能缓慢地进行这项工作。
这时,一个嗓门很大的人突然喊道“后排的同学!你们被前排挡着都看不清了!既然你天生就在后排,那你应该自己努力,你应该站起来看,虽然累一点,但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个人站起来了,看得十分清楚,他高呼“这是实话!班主任永远也不会告诉我们的实话!他只照顾前排同学!”慢慢的,第二排和以后的人全都站了起来,只有第一排还是坐着不动。班主任大喊“你们坐下,站起来多累!”后排的人却不屑一顾,“你知道后排看电影是什么样吗?都看不到了还想着累不累??你真是何不食肉糜!”这时,后排的人突然发现,之前坐着的时候,身高的影响还不是那么明显,现在如果你身高一米五,前面的人一米九,你就一点都看不见了。(坐着的时候还是能看见一些的)现在又有人喊了“后排的同学可以跳起来看!”班主任更生气了“你这样同学们只会越来越焦虑!”那人一脸无辜地说“是我制造的焦虑吗?我不说就没有焦虑了吗?”
“说得对!”“何不食肉糜!”
第一排仍然坐着不动。第二排和以后的人一起跳着,他们满脑子都被如何跳得更高充满了。渐渐地,他们忘了自己在看电影了。
标签: